close

  【環球軍事報道】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1月7日發表“公共國際”執行總裁讓·莫爾傑和執行總裁助理本傑明·芬尼斯的文章稱,2014年10月1日,中國“嫦娥5號T1”月球探測器順利完成了一次繞月飛行。這也是美國和蘇聯自上世紀70年代完成探月旅行之後,人類首次實現繞月飛行並以這種方式返回地球。“嫦娥5號”的探路尖兵“小飛”將帶回包含核燃料“氦-3”的月球土壤,這種元素可用於“基載能源”生產或製造下一代核武器。
  “小飛”的任務共持續了8天,主要目的是為2017年即將發射升空的“嫦娥5號”太空艙開展重返大氣層測試。“嫦娥5號”探測器在月表的降落點與“玉兔”探測器一樣,都位於“雨海”,這是月球錶面一個巨大的隕石坑,從地球上就可以看到它,眾所周知“雨海”是一個存儲著高濃度“氦-3”的巨大礦藏。如今,中國已在爭奪“氦-3”的太空競賽國家中處於遙遙領先的位置,“氦-3”是已知的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能源之一,同時也是製造第4代核武器的燃料。
  可以想象一下,1噸“氦-3”燃料就能產生10000瓦兆年的電力,足以滿足東京一年內的能源需求的80%,或者是擁有730萬人口的城市如香港、海德拉巴、新加坡等一年的電力需求。
  歷史上有記錄的最大核武器爆炸,是1962年俄羅斯的“沙皇炸彈”,“沙皇炸彈”擁有50至58兆噸的破壞能力,相當於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的1350倍,是二戰時期所有常規爆炸混合功率的10倍。這次爆炸留下了一個35公里半徑範圍的完全毀滅地帶,產生的蘑菇雲高達64公里。“沙皇炸彈”的爆炸引發了8.1里氏級地震,震碎了900多公里以外的窗戶玻璃,產生的地震衝擊波連續繞地球3次。這是有史以來的最大核爆炸。
  一噸“氦-3”就可能產生1.5倍於“沙皇炸彈”的破壞威力。換句話說,這有可能生產出75兆噸當量的核武器。
  30年來,核聚變一直飽受批評,但是卻沒什麼用,也行不通。實際上,核聚變是一種非常現實而可行的技術,而且該技術自1952年“常春藤邁克”氫彈爆炸以來就一直與我們在一起。熱核爆炸的內在動力就是核聚變。人為的核聚變是所有熱核武器產生連鎖反應必不可少的過程,當然了,宇宙中每一顆恆星都是通過核聚變而運轉的。
  “沙皇炸彈”所釋放的能量97%都是源自核聚變,因此產生的放射性塵埃非常少,這也被認為是最清潔的核爆。
  “氦-3”武器本質上是一種戰術武器,體積也足夠小,適合在戰場上使用,允許軍隊在爆炸不久之後就能迅速占領陣地,不必擔心高水平的輻射。但是,各國都願意放棄1噸“氦-3”的能量生成價值,因為它所能製造的是一款超過“沙皇炸彈”當量的“詛咒式”戰略武器。
  由於沒有輻射塵埃,“氦-3”核導彈可能適合用於摧毀小行星。2013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估計,約有1400多顆小行星可能會對地球構成威脅。
  人們都知道“氦-3”的無輻射能量生成的價值,因此世界上的國家都想悄悄地從月球上獲取。實際上,大多數國家的太空計劃在以火星作為主要開發目標的同時,順便也把月球當成了“墊腳石”,包括擁有130噸有效負載能力的NASA空間發射系統在內,該系統是人類建造的最大的重型運載火箭。如果哪個國家能獨家擁有“氦-3”,那麼它將成為新的全球霸主。
  中國距離突破“氦-3”能源生產僅一步之遙,該項太空計劃受到歐陽自遠教授的密切關註,這是涉及到地緣戰略的國家重點計劃。其他的相關國家同樣也致力於“氦-3”或其他聚變燃料的開發利用。
  許多國家都認為,《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和《核不擴散條約》不能有效禁止聚變實驗的研究,主要是因為各國在商討條約時,當時的聚變研究所需設備的規模還不能適應核導彈的部署。擁有“氦-3”燃料之後,這種武器就可以輕易地被秘密製造,因為它對於安裝在世界各地港口的中子探測器這種輻射傳感設備來說,是監測不到的。
  現在,各國政府都應該考慮為製造第4代核武器所進行的研究的影響,聚變燃料的研究應該和聚變武器共享同一原則。
  磁約束聚變的研究已經在多個實驗室中獲得成功,包括中國合肥的托卡馬克實驗裝置“合肥超環”、韓國大田的科士達國家聚變研究所以及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Z型”箍縮機等。而且,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也在多個國家獲得了成功,包括美國國家點火裝置、法國的“Laser Mégajoule”計劃以及俄羅斯聯邦核中心在建的“ISKRA-6”項目等。上述這些項目都有可能成為武器研究。粒子束加速器也是一樣,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和日本的高能物理研究所都對該項目進行了研究。
  “氦-3”與“氘”進行聚變時可產生18.4兆伏的能量,該能量的規模與粒子加速器類似。“氦-3”與“氘”聚變後能為航天器提供核聚變推進力,可以將抵達火星的時間縮短為不到100天,僅需200天就可以到達木星或太陽,3到4年即可到達土衛六。“氦-3”與“氘”產生的推進力還能使星際旅行成為可能,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就能抵達最近的恆星系。
  提取“氦-3”是一項相對簡單的地表開采工作,只需篩選月球土壤6米深處的區域,然後將其加熱分離出“氦-3”氣體即可。這種提取、壓縮並運回地球的技術已經廣泛存在於目前的採礦和空間產業,而且現在的核工業有能力建造“氦-3”發電站。
  中國的“嫦娥5號”探測器將在“嫦娥3號”玉兔探測器的基礎上建造,並且將裝配月球礦物光譜儀、月球土壤氣體分析儀以及鑽探裝置等。探測器將鑽入月表2米深處,目的是要將2公斤的月球土壤樣本帶回地球,以便分析其中的“氦-3”濃度。這對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來說是一個警告。
  “氦-3”是月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其他已知的月球資源包括鈦、鎳、鉑系金屬、鋁、硅、鈾、釷、磷、鑽石、水,以及稀土元素等。最近幾年來,中國、印度、日本和美國已經對所有這些元素進行了製圖和分析。
  “氦-3”的能源潛力足以讓所有的航天大國競相爭奪月表,毫無疑問將會引發主張月球領土和露天礦帶的新熱潮,就跟“瓜分非洲”一樣。有人呼籲建立分享月球資源的法律制度,根據1967年的《外層空間條約》,這些資源屬於“全人類的共同遺產”。不過,這可能會讓那些需要開發這些資源的投資人泄氣了。在這裡,可能更適合用古老的法律救助和“洛克但書”來處理這些地外資源的應用,即“留下足夠用的、同樣好的共有物給他人”。這就意味著,移動月球資源有可能被算作是擁有或交易,但是月球的領土必須是人類共有的土地。
  並不是科學或援助人類共同遺產的努力才導致了地球上的貿易路線和定居點的最初建立,而是出於人類對利益和繁榮的渴望。同樣的動機也將推動人們前往月球或小行星等天體上去勘探“氦-3”和其他資源。所以,“鑽吧,寶貝們,開鑽!”  (原標題:日媒:中國在未來核武燃料爭奪戰占優 或成霸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y19fyolb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